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
试题预览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A    
4.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 “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过于绝对,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范围扩大,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强加因果,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不合题意。
B.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 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D.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结合二者关系可知,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第二段“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第三段“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第五段“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二至五段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最后一段“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
综上分析可知,第一段总的提出观点,后文分两部分分别加以论证,材料一是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先要理解所引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事例进一步分析即可。
由材料二“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可知,“兼济天下”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
可见,“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层砖的墙
莫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再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请耳目坐下说话,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都会盯着院墙看,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换着视角,结合猴子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砖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他哪肯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地往前翻旧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箩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撂下此事。难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到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话于是冲出去朝梁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还咋在染水河一带混?”横竖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担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的事儿,打几个激灵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主任了解情况。村主任说:“猴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看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主任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主任口中的“老实人”不能当作排除他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他嘟哝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树翻墙?”
“你是泥瓦匠?”
“是。”
“砌过墙?”
“是。”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紧接着就使劲儿摇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墙问他:“你想没想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绕了100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村主任不是说了嘛,猴子的右脚因伤使不出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监区的那天,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整720天。“我就天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光在一层砖上刻个印记。”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同时也发现他的另一个心结,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泥瓦匠了。聊到健康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敞亮得很呢。”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故事典型,现实感强。
B. “我”对猴子态度由猜疑到相助的转变,是为了启示读者应该摈弃成见,以诚相待。
C. 在“我”和猴子的对话中,虽然“我”的语言比较简单粗暴,但非常善于揣摩人心。
D. 梁大佐接猴子出狱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他在此之前已觉悟到当初犯下的错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未从正面写案件,而从一个管教民警的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想,使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
B. 村主任介绍猴子的情况这一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为后文能调解好二人的关系做了铺垫。
C. 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呈现了二人的心理特点和“我”的释然。
D. 结尾“敞亮得很”,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墙拆除后环境的敞亮,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失。
8.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里讲究留白,本文背后刻意隐藏了一些情节,请举例并说明这样写的妙处。
9. “墙”在本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请分析这一物象的内涵。
【答案】6. D    7. B    
8. (1)小说最后写猴子与梁大佐消除了矛盾,只是说村主任操办,但并没有说明村主任如何操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
(2)猴子出狱,梁大佐来接,但是猴子并没有一下子原谅梁大佐,至于两个人走出“我”的视线之后怎么和好的,文章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空白去想象。    
9. (1)表层含义指农村建房垒的院墙,也指监狱72层砖的墙。
(2)深层含义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也指犯人与外界的屏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错,小说主要是讲述猴子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故事,案件是农村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
B.“由猜疑到相助”“摈弃成见”错,有猜疑的是耳目,“我”对猴子越狱只是警惕,没有猜疑,也没有成见。
C.“粗暴”错,“我”的语言简单,层层深入,但不粗暴。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插叙”错,找村主任了解猴子的情况属于正常顺叙,介绍案发情况才是插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如“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小说最后写猴子与梁大佐消除了矛盾,只是说村主任操办,但并没有说明村主任如何操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
如“猴子起初不要,大步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猴子出狱,梁大佐来接,但是猴子并没有一下子原谅梁大佐,至于两个人走出“我”的视线之后怎么和好的,文章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空白去想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分析物象内涵的能力。
(1)结合“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可知,表层含义指农村建房垒的院墙,“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也指监狱72层砖的墙。
(2)深层含义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也指犯人与外界的屏障。结合“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可知,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结合“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整720天”“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可知,墙也是猴子与外界的屏障。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B.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
C. 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D. 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 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的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