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
试题预览
2023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
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
(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
B.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
C. 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
D. 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
B. 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
C. 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 ,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
D. 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
3. 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伯 B. 晋侯 C. 楚公 D. 越子
4. 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
【答案】1. C    2. B    
3. C    4. ①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②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    
5. 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解析】
【分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文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观点,即“男子称子说”和“道德学问说”,并逐一反驳。接着,文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主要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符合春秋礼制的规定。文章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子”称谓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在这一称谓中的重要性。最终,文章指出孔子的称谓不仅反映了个人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大多数学者认可“道德说”,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男子称子说”。
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
C.正确。
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根据原文“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例如,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可知,用《左传》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事例,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
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子’在西周时代……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可知,西周时,“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他们本应称“子”,但由于孔子的缘故才不能被尊称为“子”,说明战国时代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是被称为“子”的;且根据原文“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也可知,战国时期“子”可以用来称呼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买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 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 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 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8. 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答案】6. D    7. B    
8. ①按照时间顺序,以墨子的行动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②使用对话手法叙述故事,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9. 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未”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更能突出人物形象。“非攻”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借墨家“非攻”的主张,表达了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意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
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轻松诙谐的语言增强了调侃的意味,突出了墨子“好义”“非攻”的形象,现代词语直接嫁接到文章的语境中,使小说主题更具有现实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叙述顺序上,“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以墨子的行动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叙述手法上,“‘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小说使用对话手法叙述故事,文章主要情节是记叙墨子与管黔敖、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其中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体现墨子的实干思想,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智慧。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体现了墨子坚决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情节结构上,小说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公输般造云梯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认为这是不义行为,所以积极奔走游说,最终凭借一己之力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非攻”这一标题与本文的情节内容相吻合,具有高度概括性。
从塑造人物看,墨子“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非攻”标题更能表现墨子的形象特点,有利于人物塑造。
从表现主题看,在鲁迅笔下,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实干的精神。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使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填写在横线上。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 “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 “居十日”与“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学而》)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
D. 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 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辽宁省大连市滨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