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语第一、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
试题预览
高二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语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例如,企业的改组,就会出现人员的去留问题;国家机关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要转做别的工作,有些人就会有意见,等等。这些问题很快就要出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
(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邓小平思考问题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冲破“禁区”,思考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1978年秋,他在东北视察时就呼吁各级干部“要开动脑筋,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人划“禁区”,不敢独立思考的做法,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一个方向,这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倡导全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解决现在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新问题。”邓小平思考问题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务实、辩证、创新、宏观。务实,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要求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邓小平注重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研究新情况”,就是要求全党分析历史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要随时关注并注意研究,“我们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我们对国际问题总的看法和总的分析得出来的”。同样,对于国内问题,邓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据新的条件提出新问题:“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脑子里还都是些老东西,不会研究现在的问题,不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是空的。”
邓小平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经常强调:“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比如,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邓小平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新办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前后多次强调,“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摘编自温勇《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可以带动其他的地区、企业和人向先富裕起来的学习,从而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B. 改革会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对此要在思想上重视,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相信群众,这样可以解决问题。
C. 材料二作者认为,如果思想有“禁区”,就会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
D. “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及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具体例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但我们有信心做到在经济发展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B. 全国胜利前夕全党范围内进行的重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国家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 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背景之下,邓小平在全党范围内提出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倡议。
D. 邓小平注意研究新条件和新变化,根据新条件提出新问题,思考和解决新问题;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   )
A. 邓小平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B. 1977年,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首先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然后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再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
C. 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D.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同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都是从“问题”中产生出来的。
4. 材料一中多次出现“应当”“必须”,请简析其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信息内容,谈谈你对中央所采取的具体对策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少地区和部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感到困惑和犹豫。有的省份和地区对这一政策持观望态度,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中央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一方面开会研讨,一方面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
【答案】1. C    2. D    
3. C    4. ①“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一般性的要求。如“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中“应当”明确指出以前没有把学习搞好。“必须”属于义务性的规范,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意味着某种行为或条件是强制性的。如“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中“必须”表明了全党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规定。
②作为指导性讲话,使用“应当”“必须”等态度旗帜鲜明的词语,有助于听众把握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 ①“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做法体现了解放思想,注意新的时代条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面对有的地方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观望态度,不设“禁区”,而是“允许看”。
②“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体现了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任何重大的改革举措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证明其正确性,中央的做法既尊重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都深入剖析了邓小平的思想理念与政策实践。材料一主要讨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政策和应对新问题的策略,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改革过程中要团结一致、实事求是。材料二则进一步探讨了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解放思想、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他的务实和辩证思考。两篇文章共同呈现了邓小平作为实用主义与创新精神结合的典范,以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材料二作者认为”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可知,如果思想有“禁区”,就会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应是“邓小平认为”;另外“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表述不准确,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敢于独立思考,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曲解文意,从原文“同样,对于国内问题,邓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据新的条件提出新问题”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问题和国内问题一样重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讲的是邓小平注重抓根本问题、普遍问题,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B.讲的是邓小平善于抓关键问题,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C.说的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D.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是从“问题”中产生的,能体现邓小 平 的问题意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①首先理解题干中词语的含义,“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一般性的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详细分析。如“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中“应当”明确指出国家应当从各方面对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生活还很困难的群众给以帮助;“我们应当充满信心”是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中“应当”明确指出以前没有把学习搞好。
“必须”属于义务性的规范,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意味着某种行为或条件是强制性的。如“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中“必须”表明要对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中“必须”表明了全党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规定。
②材料一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领导的讲话内容,作为指导性讲话,使用“应当”“必须”等态度旗帜鲜明的词语,使听众更能够明确讲话者的态度,有助于听众把握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可知,材料中“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做法体现了解放思想,注意新的时代条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面对有的地方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观望态度,不设“禁区”,而是用“允许看”的方法转变人们僵化的思想。
②根据材料二“邓小平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一个方向,这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可知,材料中“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体现了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根据“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新办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改革开放”可知,邓小平倡导实行改革开放,任何重大的改革举措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证明其正确性,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重大的改革举措,中央“允许看”的做法既尊重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
(二)现代文阅读目(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听雨
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①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②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雪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孱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船泊中堡岛,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上。那竹楼的二层竟别出心裁,从岸边探到江中,滔滔的江水就在它的下方奔流而去。我等于悬空躺在江面上,枕着滚滚的波涛,如何能入得了梦乡?
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③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的同时,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
④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雨声和听雨,既紧承标题中的“听雨”,又引出下文作者在不同场合的听雨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B. 作者漫步苏堤,由倾听雨声进入雨中西湖的奇异世界,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过渡非常自然。
C. 作者希望哥伦比亚河畔的大雨能带来漫天大雾,好让自己在雾中见到母亲,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D. 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而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艰难前行。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写西湖的雨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作比,配以拟声词,恰当地描摹出了雨声近听和远听的微妙区别,突出了雨声的奇妙。
B. 第②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作者于雨声中联想到的苏轼和李白,又引出下文作者于哥伦比亚河畔雨中向去世的母亲倾诉衷肠。
C. 第③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漆漆的黑色”写雨声和涛声,既写出了作者于漆黑的雨夜窗外所见,同时又写出所听到的雨声和涛声之骇人。
D. 第④句呼应文章开篇,使作者天马行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
8. 文章的标题和“听雨”有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的感受。
9. 文章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④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    
9. 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更能吸引读者。
【解析】
【导语】文章《苏堤听雨》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听雨的体验与人生感悟紧密结合。开篇引领读者通过雨声进入自然与心灵的深邃对话,雨声从苏堤、西湖扩展到黄山、哥伦比亚河畔和长江三峡,表现了生命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现实与回忆交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文章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联想,使得听雨充满诗意与哲思,引人深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错,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D.“‘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错,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童年时期:原文“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可看出在童年时期,因为担心母亲在漏雨的家中会遭遇危险,作者对雨声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母亲的深深牵挂。 
②在国外(哥伦比亚河畔)时期:原文“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可看出此时作者愿意听雨,是因为雨可能带来大雾,让作者有机会在雾中与母亲相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奇迹发生的渴望。
③长江三峡船上时期:原文“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可看出作者在长江三峡的船上听雨,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神女峰的传说以及淫雨霏霏的环境,让作者仿佛听到了神女的凄婉倾诉,引发了内心深处对孤独和命运的感慨。
④夜宿竹楼时期:原文“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可看出夜宿竹楼时,暴雨和江涛的共鸣让作者感受到震撼与人世沧桑。作者的思绪被雨声和江涛声牵引,联想到纤夫的艰难前行,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历史的厚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以“苏堤听雨”这一现实场景为线索,在描述当下听雨感受的同时,穿插了作者童年在雨中的经历、在哥伦比亚河畔思念母亲以及在长江三峡的听雨感受等回忆内容。例如,在苏堤听雨时,作者的思绪飘向了黄山始信峰前听雨的回忆,以及对苏轼和李白诗句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在回忆童年雨夜时,详细描述了因担心母亲而害怕雨声的情景,使文章内容更加饱满。
②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拉开了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从童年对雨声的害怕,到长大后在不同地方听雨的各种感受,如对母亲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等,展现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活、对亲情、对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的变化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共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听雨表达对生活、对亲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③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使文章在叙述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不同场景的切换和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这种叙述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世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昌侯张禹请平陵肥牛亭地,曲阳侯根争,以为此地当平陵寝庙,宜更赐禹他地。上不从卒以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天子愈益敬厚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禹小子未有官,禹数视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禹虽家居,以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
时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上乃车驾至禹第,辟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平,恐为所怨,则谓上曰:“《春秋》日食、地震,或为诸侯相杀,夷狄侵中国。灾变之意,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