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
试题预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 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 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溪山琴况》)
D.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料二中说:“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②材料二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    
5. ①儒家重视琴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②道家提倡琴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弹奏出“天籁之音”,重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③古琴儒道互补,具有“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从古琴的美学、文化内涵出发,强调其艺术魅力与审美意境,结合儒、道两家思想,展现古琴在洗涤心灵和修身养性中的重要角色。材料二则着重探讨古琴在儒家音乐教化和道家自然无为的双重影响下的发展演变,分析儒道两家对古琴文化的不同主张及其历史作用。整体而言,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古琴的文化价值,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错误,原文为“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可知薛易简阐释的是“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的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就能”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可见并非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还要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儒家对古琴的影响是认为古琴有教化作用,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能修身养性。
B.选项意思是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是谈音乐的产生,和儒家思想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
材料二,“‘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可知,儒家重视琴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②结合“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可知,道家提倡琴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弹奏出“天籁之音”,重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
③结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可知,古琴儒道互补,具有“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上海
1915年夏天,20岁的徐悲鸿穿着件蓝布长袍和一双戴孝的布鞋,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来到了不夜之城——上海。
烦闷而炎热的夏季在焦虑中过去了。为了消磨时间,找不到职业的悲鸿常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读。夜晚,他在旅店的昏暗灯光下,①忧郁地怀念着家乡,思念母亲和弟妹。
秋风起了,街道两旁葱绿的树叶渐渐变黄,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上,寒冷和饥饿开始威胁着他。他踏着落叶,徘徊在街头,悲伤地感到人生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和狭窄。正在彷徨无计时,忽然接到徐子明先生从北京来信,嘱咐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先生,请他帮助谋个小职。这飞来的希望使悲鸿振奋起来。他立即挟上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来到恽铁樵先生的办公室。悲鸿恳切地向他说明自己的境况十分窘迫,有燃眉之急。恽铁樵留下了悲鸿的画,答应尽力帮忙,嘱他过几天来听回音。
②稠密的秋雨绵绵不断地下着,仿佛要给大地织起一个阴冷的密网。悲鸿没有雨伞,只好冒雨去打听回音。这时,街上锣鼓喧天,到处扎着五彩缤纷的牌楼,许多人在欢天喜地迎接国庆。悲鸿被雨淋得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他站在恽铁樵面前时,雨水沿着他浓密的黑发直往下流淌。恽铁樵先生见到悲鸿,便立即快活而兴奋地说:“事情已经办成了!商务印书馆同意让你担任给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的工作,日内便可以搬到商务印书馆宿舍里住宿。”
一阵温暖的感觉顿时涌到悲鸿的心里,他觉得呼吸变得均匀了,血液又开始在他身上畅流。当他踩着湿漉漉的街道走回旅店时,虽然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寒风卷着冷雨扑打着他的头发、面孔和全身,但他却满意地、几乎是快乐地望着这风雨的帘幕,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他已暂时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当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到旅店,正打算脱衣休息时,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叩门声。他慌忙打开门,看见恽铁樵先生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皇地说:“事情绝望了!”
悲鸿接过纸包,急忙打开,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附有一份批札:“徐悲鸿的画不合用。”
悲鸿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突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他不顾一切地狂奔到黄浦江边。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职业的烦恼,饥寒交迫的痛苦,已经把悲鸿折磨得精疲力竭;而这一次,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突然破灭,使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再也忍受不了。
他濒于绝望,准备在这滚滚不息的黄浦江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奔腾而混浊的江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发出沉重的响声。③外国商船和兵舰遍布在远近的江面,汽笛尖锐地吼叫着。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般的痛楚。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他的脚跟,慢慢传布到全身时,他才清醒过来。他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教导,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和曾经有过的壮志,也想起了母亲和弟妹……他低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他徘徊在潮湿而阴冷的街头,异常苦恼地想着:现在,我到什么地方去呢?他茫然四顾,包围他的,只是一片沉沉的黑夜。他的脚步本能地向故乡走去。
④妃亭桥畔那所小屋依旧顽强地屹立在风雨之中,但是,这个家却更加贫困了。弟妹们都失学,在田地里劳动,母亲那裹在粗布衣服里的身子也更加瘦削了。悲鸿不愿对母亲说出自己的苦恼。然而,悲鸿那颗年轻的心没有屈服,犹如路边被践踏的小草一样,它仍旧要向广阔的天空,向着阳光和雨露探出头来。他把自己的悲哀和忧郁,向镇上一位和善的民间医生法德生先生倾诉。善良的医生十分爱惜悲鸿的才华,他邀集了镇上的一些朋友,那些朴实的小手工业者,拼凑了一笔钱,送给悲鸿。
悲鸿含着眼泪接过这笔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这些乡亲们的生活也十分艰难,但是为了他,都慷慨地伸出了援助的手,他应当怎样刻苦努力,才能报答乡亲们的关怀和爱护呢?他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摘编自《徐悲鸿的一生》,作者廖静文,徐悲鸿夫人。原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职商务印书馆失败给了徐悲鸿沉重的打击,因为值得信赖的人言而无信,让他彻底对未来失去信心。
B. 文章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沉重压抑,与徐悲鸿复杂的心路历程相呼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 徐悲鸿无奈中返回故乡,在得到同乡、朋友的资助后,更坚定了要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人生追求的信念。
D. 本文记叙了徐悲鸿在上海的一段经历,文字质朴而充满深情,表现了主人公矢志不渝、不弃追求的情怀。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忧郁”一词,可以看出徐悲鸿内心的焦虑,他急需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家境的窘迫。
B. 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秋雨”的描写阴沉、萧索,烘托了人物焦躁、伤感的内心。
C. 句子③这一细节描写,将徐悲鸿的不幸命运融于时代大背景之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 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屋傲然的姿态,表现了徐悲鸿虽经历挫折但依然精神振奋。
8. 徐悲鸿初次到上海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打击?请简要概括。
9. 徐悲鸿认为“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D    
8. ①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内心忧郁烦躁。
②画作得不到认可,处境绝望。
③走投无路,一度选择自杀。    
9. ①徐悲鸿敢于搏击坎坷命运,在困境中不动摇意志,不放弃希望,这是他能够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师的重要因素。
②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甚至不幸,面对坎坷,有人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这是懦弱的表现。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挫折,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热爱生活,磨练意志,从逆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徐悲鸿初到上海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深刻展现了他追求艺术理想时的坚定与毅力。文章使用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上海的繁华与徐悲鸿的窘迫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感染力。尽管面对沉重的打击,他没有放弃,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读者,也为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色彩,展现出艺术家的坚韧与执着追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的能力。
A.“值得信赖的人言而无信”说法不当,原文为“恽铁樵先生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皇地说:‘事情绝望了!’”可知否定徐悲鸿并非恽铁樵的意见。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虽经历挫折但依然精神振奋”分析错误。文中写小屋的“顽强”用拟人化的笔触描述小屋在风雨中的屹立,表达了徐悲鸿的坚韧不屈,而不是“精神振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概括题首先要从文中提取关键事件,徐悲鸿受到的挫折主要在于经济困境中希望落空后的打击。
①结合“找不到职业的悲鸿常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读”“寒冷和饥饿开始威胁着他。他踏着落叶,徘徊在街头,悲伤地感到人生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和狭窄”可知,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内心忧郁烦躁。
②结合“悲鸿接过纸包,急忙打开,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附有一份批札:‘徐悲鸿的画不合用。’悲鸿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突然裂开了……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突然破灭,使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再也忍受不了”“他濒于绝望”可知,画作得不到认可,处境绝望。
③结合“他濒于绝望,准备在这滚滚不息的黄浦江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可知,走投无路,一度选择自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徐悲鸿的话理解并结合现实给出看法。要看到这句话中表现出的在绝望时寻求解脱和努力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对逆境中的发展与心态调整的看法写出观点。
①“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这句话真是徐悲鸿自身的写照。徐悲鸿自强不息,不向困难屈服,到了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敢于搏击坎坷命运,心怀感恩之情,在困境中不动摇意志,不放弃希望,这是他能够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甚至不幸,要知道,面对坎坷时,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这都是懦弱的表现。懦弱是可耻的,要知耻而后勇,要鼓起勇气,直面磨难,正确地认识挫折,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全力把挫折变为前进的垫脚石,要热爱生活,磨练意志,从逆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类似积极向上的观点都可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A邢无难B狄C亦丧之D故E人之难F不可G虞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表示趋向、去往,与《论语》中“天下归仁焉” “归”含义不同。
B. 其,加强祈使语气,与《论语》中“其‘恕’乎”的“其”含义相同。
C.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儒家推崇的“王道”相对。
D.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君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
B. 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仁德、行仁政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 晋悼公在会盟后发动战争,讨伐吴国,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 观点。
D. 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14. 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①依靠马匹众多和险要的地形,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险。 
②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过濮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攻打楚国的诸侯,我请求做前锋!”    
14. ①劝止伐楚: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
②支持伐楚: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义。
【解析】
【导语】这段选自《新序•善谋》的文章,通过对楚灵王和伍子胥时期事件的记述,展示了古代列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谋略运用。司马侯和伍子胥的谋略分别展示了“修德以待变”以及“因势待变”的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