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
试题预览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人为。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补”,甚至并非无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儒家虽不提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貌敢不正?”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看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总之,社会转变不出两种方式,或由自变,或由人变。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
要复兴中国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我们必须尊敬而且维护社会上一切面对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必须鄙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夤缘幸进者和颓废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我觉得政教当局须特别注意,为着自树声势而多引用或扶助一个无品学的青年,便是多奖励一分苟且侥幸的心理,多打消一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做法可危及国家命脉,我们当知警惕。
要把中国社会变好,第一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我并不敢菲薄现代青年,我总觉得现代青年大半仍在鼓里过日子,多数人徒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固不砥砺,学问也止于浅尝肤受。这种风气必须改变,中国才真正有希望。改变风气是教育的事,但是教育却不仅是学校的事。
(摘编自朱光潜《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材料二: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二十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呜呜,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仔细想来,全是我们创造的能力缺乏的原故,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轧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余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因此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就像在北京建造电车轧道,输运从前那些乘驼轿、骡车、人力车的人一般。
(摘编自李大钊《新的!旧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规律办事,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B. 当我们的青年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人与人之间就将不再互相憎厌,而且能和谐共助。
C. 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即使菲薄社会的卢梭和标榜自由的穆勒,也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D.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少数人的努力往往可以促成社会变化,西方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第一段孔子的话可知,儒家不提倡个人主义,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更看重美德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B. 《红楼梦》中“夤缘复旧职”的贾雨村是朱光潜认为必须鄙弃且不该重用的一类人。
C. 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新旧杂陈、矛盾丛生,朱光潜、李大钊从各自角度发出吁求,提出解决的思路。
D. 材料一第二段综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观点,其目的是证明西方的伦理观是否定个人本位的。
3. 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由内而外”的伦理观的一项是(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D.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之道》
4. 民族复兴,要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的依据是什么?社会该如何建立这种信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新青年”想成为“最勇敢的人”,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
【答案】1. B    2. D    
3. A    4. 依据: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要复兴中国民族,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
建立信任的方法:
①尊敬且维护社会上一切面对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摒弃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幸进者和频繁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
②政教当局应注意,不奖励苟且侥幸的心理,不打消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改变青年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不砥砺,学问浅尝辄止的风气。    
5. ①有担当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享新文明的幸福,尝新生活的趣味。
②有创新精神,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使社会不再拥挤、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助。
③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在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压迫时,不畏惧、不妥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解析】
【导语】朱光潜的文章探讨了中西方伦理观的差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个人本位,注重个人修养,而西方文化则侧重社会本位,强调社会整体的幸福。文章呼吁通过教育和个人努力来改变社会风气,实现民族复兴。李大钊的文章则通过对比新旧交通工具,形象地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望,呼吁青年人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生活,以推动社会进步。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呼吁青年人承担起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当我们的青年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人与人之间就将不再互相憎厌”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可知,“当我们的青年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不是“人与人之间就将不再互相憎厌”的充分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否定个人本位”于文无据,西方的伦理观侧重社会本位,不等于“否定个人本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君主的权威之大,与“由内而外”的伦理观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依据:
结合“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要复兴中国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可知,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要复兴中国民族,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
建立信任的方法:
①结合“我们必须尊敬而且维护社会上一切面对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必须鄙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夤缘幸进者和颓废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都是社会的寄生虫”可概括出,尊敬且维护社会上一切面对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摒弃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幸进者和频繁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
②结合“政教当局须特别注意,为着自树声势而多引用或扶助一个无品学 青年,便是多奖励一分苟且侥幸的心理,多打消一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概括出,政教当局应注意,不奖励苟且侥幸的心理,不打消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结合“多数人徒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固不砥砺,学问也止于浅尝肤受。这种风气必须改变”可概括出,改变青年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不砥砺,学问浅尝辄止的风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文中有“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可知要有担当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享新文明的幸福,尝新生活的趣味。
②文中有“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仔细想来,全是我们创造的能力缺乏的原故”“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轧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余裕,不像那样拥挤了”,有创新精神,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使社会不再拥挤、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助。
③结合“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分析,那些最勇敢的人在外族入侵时,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保护百姓,这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新青年要成为最勇敢的人则同样,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在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压迫时,不畏惧、不妥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军树
程多宝
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虽然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喜忠想不通的时候,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对着大山放开嗓子,一顿狂吼。
在给东家放牛的路上,靠着那棵树吼上几声,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心里也畅快。
有天,山下突然过大兵,长长的队伍扛着枪,拉着几门小山炮,更多的人扛着大刀、长矛啥的。大兵穿着清一色的蓝不蓝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让人看着心生暖意。喜忠眼瞅着这支队伍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没过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粮。有个中年人模样的带头,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嘴里唱出的歌子欢快着呢。
喜忠听人家喊那人军长,更不明白了:军长,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开始追随这支挑粮的队伍。喜忠跟在队伍后面学唱他们的歌子。一来二往,喜忠居然学会了几首。①他一亮嗓子,那位军长夸奖他时的表情,像极了父亲高兴时的模样。
秋天一过,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东家拉到田里抢种抢收。白天里的喜忠,有了好些时间自己打发。可是,喜忠的心跟着歌声飞了,时不时地,总想倚靠着那棵树唱上一段。歌声一起,说不定他又能遇见军长他们呢。
那天,山下过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伤兵,有几个躺在路旁呻吟,嘴里还唱着歌,仿佛歌声能止痛似的。
有个医生模样的人看见喜忠,便截住了他:“你不是那个喜伢子吗?朱军长可喜欢你了!能不能帮我们借扇门板?坡地不平坦,做手术不稳当,伤员要截肢,没门板不行啊!”
截肢,那就是锯手锯腿啊。喜忠还没缓过神来呢,他接过医生递来的几块铜板,转身跑进山里,借来了一扇门板。等到那扇门板上的血迹快要干掉的时候,怀揣的那几块铜板正热乎着……
后来,那支队伍悄然钻进了山里,喜忠一个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处的那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从这以后,仗越打越远,越打越惨烈。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城里得到消息,说那位姓朱的军长带着队伍一路往西南撤退了。
后来,井冈山的人才知道,朱军长和队伍的那次撤退,其实是战略转移,史书上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②当时的他,只记着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一脸慈祥地叮嘱:“我们为穷苦人打天下,流血牺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守纪律:守纪律的军队,得民心得天下。”
对,咱都会唱军长教的歌了,当然得守纪律。当时喜忠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虽然军长没有答应让咱当红军,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
没想到的是,那扇门板一时上不回去。喜忠背回来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门轴那端折了一截。“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两项,喜忠想起来了。他连忙递上医生给的几块铜板,但那个老乡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个窟窿。东家以后不会让你放牛了。”
东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进山打柴。
累了的时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唱上几嗓子。
哪知道这边刚一唱,就引来了几个黑洞洞的枪口。那几个陌生人,喜忠不认识。一声“犬吠”炸雷一般响起:“别唱了,再唱一句,老子崩了你!”
“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树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他怒吼出的歌声如奔涌的潮头,冲得对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点站不稳了:
太阳出来一地红
穷人光景满眼红
铁心跟着朱毛红
星火燎原万山红
……
“砰——”嘶哑的声音从其中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逃窜出来,淡淡的青烟飘曳着,有了些蓝,还有了些红。
喜忠细细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时候,③脑海又闪过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
鲜血沿着树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鲜红,历经多年,永不褪色。
后记:
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挂陆军少将军衔的将军奉命到井冈山一带调研卫生防疫工作时,突然间若有所思。
将军有个请求:能不能带他到喜忠牺牲的地方走一走?
这位从红军医生一路成长起来的将军,时任某大军区后勤部部长。
陪同人员里,有该县的地方志编写人员小陈。小陈向将军汇报了喜忠牺牲时的经过。
将军的眼睛蒙眬了,语气低沉了许多:“我记得有这么个喜伢子,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1928年秋天那会儿,一场遭遇战过后,就是这个喜伢子,给我们扛来了一扇门板,多亏了这扇门板啊。实不相瞒,部队实在付不起租门板的钱,当年给他的那几块铜板,还是朱老总攒下的伙食尾子,交给我们医院以备急用的。那时候的井冈山四面环敌,几天吃不到一点儿盐味,苦啊!朱老总经常亲自下山挑粮。”
一行人来到喜忠当年倚靠的那棵树旁,如今的它几人伸开臂膀都抱不过来,树下的那圈土,几十年下来,依然红彤彤的。
“为了保护好这棵树,县里想征集树名。”小陈说。
“我们当地人早就叫惯了,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随行的一位村民脱口而出。
“可是,喜忠……他并没有参加过红军啊!”小陈的嗓音细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没承想,将军转过身来,朝这棵沉默无语的大树敬了一个军礼:“对,就叫红军树,我们的——红——军——树!”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等语句,都暗示了小说中“大兵”的具体身份。
B. 喜忠牺牲前“太阳出来一地红”的歌声,既突出了他爱唱歌的特点,也说明他在红军影响下思想已经觉悟。
C. 喜忠在“那棵树”下唱歌,遇到红军,最后又牺牲在树下,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人与物关系密切。
D. 小说记叙了一个普通少年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富有启示意义。
7. 关于文中后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充叙述喜忠牺牲后发生的事情,与前文中他的事迹相照应,强化其牺牲的意义。
B. 后记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节的继续,也明确紧扣了小说标题。
C. 小说后记这部分内容,与当下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 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像父亲一样的军长”,分别表现了喜忠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红军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第①处写喜忠眼中像父亲一样的军长,是军长在他学唱歌红军歌时,像慈父一样夸赞他,让他沉浸在亲情般的愉悦之中。
第②处写喜忠聆听像父亲一样的军长的叮嘱,受到教诲,自觉遵守红军纪律,想快点归还借的门板,表明他的思想变得成熟起来。
第③处是喜忠中弹牺牲前脑海中闪过像父亲一样的军长,表现了他对军长的惦念与不舍之情。    
9. ①在情节上,以“红军树”为标题,准确地体现了故事情节,再现了时代的背景特点,能迅速地将读者拉入特定的时代之中;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红军树”为标题,能更好地塑造喜忠这一人物,突出其具有红军战士的品质;
③在主题上,以“红军树”为标题,能更好地突出红军和群众血水相融以及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讲述放牛娃喜忠与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和个人的英勇无畏。喜忠虽未成为正式的红军,但其行为和精神与红军无异,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文本通过质朴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小英雄”。“红军树”作为象征,凝聚了历史记忆与革命情感,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崇敬,同时也在提醒后人勿忘初心,铭记历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喜忠一生有很多重要时刻与“那棵树”有关系,但不能说“一生所有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错误。主要目的不是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将军的回忆和对“红军树”的认可,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红军与百姓的关系以及红军精神的传承。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①处:喜忠作为一个穷苦的放牛娃,全家“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可知生活中充满了苦难与无奈。但当他唱学会的红军的歌时,军长像慈父一样夸奖他,这让喜忠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认可,这种如同来自父亲的夸赞,使他沉浸在一种亲情般的愉悦之中,也让他对红军产生了亲近感和好感。
第②处:此时的喜忠听到军长像父亲一样的叮嘱,明白了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伟大使命以及守纪律的重要性。这一番话如同长辈的教诲,让喜忠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认识到纪律的意义,并且自觉地想要遵守红军纪律,“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这表明喜忠在军长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成熟,有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第③处:喜忠在中弹牺牲前,脑海中闪过像父亲一样的军长,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军长的惦念与不舍之情。在喜忠的心中,军长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领导,更是像父亲一样给予他温暖关怀和人生指引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军长的思念,也反映出他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方面:“红军树”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喜忠想不通时倚靠在树旁狂吼,后来又多次在树旁唱歌,最后在这棵树旁被敌人杀害,鲜血染红了树旁的土地。可以说,这棵树见证了喜忠与红军的一系列故事,准确地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同时,“红军树”这个标题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联想到那个特定的革命战争年代,迅速将读者拉入特定的时代之中,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喜忠虽然只是一个放牛娃,没有正式参加红军,但他与红军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跟在红军队伍后面学唱歌,为红军借门板,遵守红军纪律想要归还门板,甚至在面对敌人威胁时勇敢地歌唱红军的歌,最后英勇牺牲。“红军树”成为喜忠活动的重要场景,也象征着喜忠对红军的向往和追随。通过与“红军树”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喜忠具有勇敢、正直、守纪律等红军战士的品质,使喜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③主题方面:小说中,喜忠为红军借门板、遵守红军纪律等行为体现了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而红军军长对喜忠的夸奖、叮嘱以及将军对喜忠的回忆和认可,则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怀和影响。“红军树”作为连接红军和群众的象征,更好地突出了红军和群众血水相融的主题。几十年后,将军对着“红军树”敬军礼,村民们早已习惯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这表明“红军树”这个标题承载着红军精神的传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所言者A其人B与骨皆C已朽矣D独其言E在耳F且君子得G其时H则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 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D. 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
B.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盐城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