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3-08 手机版 | ||||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出自《孟子》为对话体论辩文,文章通俗易懂,文言知识点规范,且说理形象,论辩有力。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联系现实的能力。文章虽短小但思想文化意蕴丰厚。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授课班级是高一两个普通班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化思想的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思维训练中引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更关注中等生群体,让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从内容安排来看,教学有衔接,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初中学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孟子》中的文章。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完成本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鉴赏文本,掌握文言字词,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体会孟子思想的深 刻性和现实性。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性,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讨论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1.教材教辅: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与教材配套练习《阳光课堂》 2.补充资料:《寡人之于国也》自主编制导学案 3.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 2.你想知道孟子为梁惠王描绘理想王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激趣导读 跨越时空 走近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具体要求: 1.读准字音。 2.知晓文章对话主 体,找到论辩的话题。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课文 2.回答论辩的话题是围绕“民不加多”展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埋下伏笔) (三) 疏通文意: (文言层面) 【教师活动】 提问设疑:你在自主课完成导学案文言知识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2.学生合作交流,投影展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小结: 1.一个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2.两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3.三个固定句式: 或……或…… 直……耳…… 是何以于……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 重点突破 互助提升) (四)精读鉴赏: (文学层面)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整理自主课答案: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你怎样看孟子论辩的技巧。 【学生活动】 1. 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师板书。 (1)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巧妙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释主张,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 2.小组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投影仪展示: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学生口头展示,教师课件小结: 投其所好,引君入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设计意图:理清文脉 重点研读 概括提升) (五)探究提升: (文化层面) 【教师活动】合作讨论孟子列出的治国措施,试着概括出孟子理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小结: 行王道,施仁政: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和谐、富强) (2)和谐仁爱,文明有序。完成合理精神追求。 (和谐、文明)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实现天下顺之治国理想。 (富强、民主) (设计意图:学贯古今 古为今用 文化传承) (六)梳理小结: 1.文章中孟子思想的核心:行王道,施仁政,使民加多,使 国强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治国安邦的价值目 标。 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有序。 (2)善用比喻,从容不迫。 (3)运用排偶,气势充沛。 (设计意图:条分缕析 亦张亦弛 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业: 1.中规中矩: (1)完成练习册《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2)阅读《阳光课堂》39页鹿义霞的《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2.更上层楼: (1)推荐观看《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孟子的智慧》 (2)建议阅读2-3篇《孟子》选章 (3)在日后的学习中通过积累尝试思考孟子与先秦诸子的异同。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 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是什么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什么 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怎么办 (九)课后反思: 得意之处: 1.找到本文的教学突破口,关注了古今文章的文学文化传承。 2.兼顾了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3.教学思路连贯完整,循循善诱,步步为营。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文言知识掌握能力预估偏高。宾语前置句需要再补充夯实。 2.课堂教学中存在急躁情绪。 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领悟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回放。(《阳光课堂》37页) 2.相关知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3.素材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 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 有为。(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基础】 (一)字音辨识 曳( )兵 数( )罟( ) 洿( )池 鸡豚( ) 狗彘( ) 孝悌( ) 庠( )序 可以衣( )帛 然而不王( )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通 )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通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 ( ) 2.然而不王者 ( ) 3.树之以桑 ( )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5.王无罪岁 ( ) 6.养生丧生无憾 ( )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 8.谨庠序之教 ( ) (四)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3.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 )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内容梳理】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思考体悟】 思考本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